大愛電視
~
新聞
節目
最新消息

臺灣和世界各國普遍面臨幾項重大議題:貧窮與人口、社區弱勢、環境生態與氣候變遷,以及全球化的發展趨勢所帶來的新衝擊。慈濟制定未來發展的六大友善之願景目標,包含「友善希望」、「友善生命」、「友善社區」、「友善環境」、「友善地球」、「友善國際」。

獲得專案補助的十個議題:貨櫃教室、織造未來、老屋新生、幸福食間、兒童早療、格外農品、健康秒懂、爺奶說書趣、遠山呼喚,體現青年人帶著新的理想與熱情,引導下一世代公益實踐的風氣。

《青年慈善力》偏鄉貨櫃教室

由慈濟基金會發起,第一屆「青年公益實踐計畫」,提供獎助資源,號召有志青年投入公益行動。《青年慈善力》系列報導一連八集,要看看年輕人們如何用自己力量,解決社會問題。第一集看到的是,一群才20多歲的技職國手,在今年暑假期間,與偏鄉小學合作,進行貨櫃教室改造行動,從切割、裝潢到戶外園藝,通通自己動手,不但讓校園有了新風貌,更要藉此翻轉,社會對技職生的隱形歧視。 空拍鏡頭下,校園一角,原本雜亂的花圃,出現不同變化。2018年7月,位在新北市萬里的大鵬國小,有一項嶄新改造計畫。 20呎標準貨櫃,要變身為學校的藝文空間,該怎麼做?要仰賴這群才20出頭的年輕人。別看他們年紀輕,個個身懷絕技,全是國際技能競賽的代表選手。 離開比賽場地,沒有固定材料及範圍,現場施作,當然遇上不少難題,這次負責外觀切割及配電輔助的張翔舜,就得扮演智多星角色。 技職國手 張翔舜:「管線需要藏的話,必須要看到底下的東西,有些東西是需要現場打開來之後才有辦法看到,原本想說沒有工具,有點難處理,但是後來其實有想辦法就地取材。」 而黃于貞,則是負責整個規畫執行,第一次擔任重責,也坦承,雖然大家都是各職類中的佼佼者,但幾乎沒有跨領域合作經驗,如何溝通配合,也是一大考驗。 技職國手 黃于貞:「可能有時候在溝通上,或是順序上面有出現一些小狀況,所以它原本是一個隱藏式的電箱,然後就變成很奇怪的露在外面。」 慈濟基金會舉辦第一屆「FUN大視野想向未來,青年創新實踐計畫」,讓年輕人的公益計畫獲得資金補助,其中創辦技能行動的黃偉翔,多年投身獨立記者,因為看見社會長期對「技職生」不平等的態度,讓他決心翻轉。 Skills for U創辦人 黃偉翔:「學技能的人他是有很多多樣性,但是一直沒被看見,所以認為讀高職,就是黑手,就是賺錢,但其實學技能,真的可以跟社會連結 ,去解決社會問題,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核心。」 塗上象徵海洋的外漆,還有專屬北海岸的特色金工裝飾。團隊八人,利用短短20天,成功讓這所「不山不市」卻資源匱乏的偏鄉學校,有了新氣象。 甚至暑假,還趁機帶著小朋友,自己動手做木椅!改造校園,創客教育,都只是第一步,未來,「Skills for U」團隊會以此為範本,投入高職課程,陪著年輕學子,思考如何用自己專業, 解決社會問題,更要讓大眾知道,技職生的無窮潛力。 採訪撰稿 周怡呈 攝影剪輯 徐英豪

傳統繡補技藝 編織創新未來

第一屆青年公益實踐計畫,鼓勵年輕朋友投入公益、並且關注慈善議題。在新北市有一間超過三十年的針織老工廠,隨著紡織產業外移逐漸沒落,感嘆著眼前的世代轉移,老闆陳良泉的女兒與同學,因此推出「紡織聚落再生計畫」,他們借重這些老師傅的針織技藝,在工廠內開辦教室,讓有興趣的大小朋友能投入學習;一方面強調愛物惜福的概念,另一方面也能延續產業的生存。 剛下飛機,遠從香港而來的何嘉祺與媽媽,趕到新北市新莊的這家三十多年歷史的紡織廠要領回他的小布偶。 看起來完好無缺,其實是經過費功夫的巧手修補。 今年25歲的何嘉祺,國中時家人送他這隻小鯊魚,從此不但天天陪伴他睡覺,手機桌面也是它,但時間愈長,感情愈深,小鯊魚卻愈來愈殘破 香港客 何嘉祺:「因為這一分珍惜,他們不惜遠道而來,帶著滿足的心,終於可以帶著小夥伴回家。這一種心情,陳良泉感同身受,因為就如同他對自己的紡織廠的感情,即便老廠逐漸沒落,還是依舊堅持。這個下午,工廠彷彿找回了好久不見的活力與朝氣。」 紡織師傅 王玲鳳:「一年多前,陳良泉的女兒找來好朋友Yuna,一起推出紡織聚落再生計畫。他們借重老師傅的技藝,開辦六種不同課程,像今天學得是繡補課。」 繡補課學員 紡織聚落再生計畫發起人 Yuna:「除了一針一線地繡補,也進階版利用手搖編織機,慢慢的針織出一件衣服,這對本身就是服裝設計師的謝宛君來說,是大開眼界。」 服裝設計師 謝宛君:「實際來到謝宛君的工作室,黑與白的簡約風格,是她與先生共同創立。她興奮的拿出那一天上課,最後編織出來的上衣。」 服裝設計師 謝宛君:「七年級生的謝宛君,其實並不是出自科班,過去學的是建築設計,像大部分女孩子一樣,天生愛漂亮,對服裝設計總是懷有一分夢想。為了圓夢,2014年她決定獨自到米蘭學服裝設計。 但學成後回到台灣,依舊認為傳統技藝對服裝設計的不可取代性。」 服裝設計師 謝宛君

南郭郡守官舍 在地師生大改造

彰化南郭國小資優班師生,認養了近百年歷史的南郭郡守官舍,透過青年公益實踐計畫,以實際行動,進行老屋改造及空間活化。這項行動,結合了教育資源與歷史文化,將書本上的知識具象呈現。師生們並與在地青年行動團隊合作,舉辦定期展覽,賦予老建築新的生命。 畢業歌聲中,隱約聽見夏日蟬鳴,這不是後製音效,因為這間錄音室,就在群樹環繞的百年老屋裡。 時間回到1920年,這裡是日本官員居住的宿舍,十六棟日式建築,稱為南郭郡守官舍群。 歷經近百年人事變遷,風吹雨打,多半已無人居住的南郭郡守官舍,破舊荒廢。南郭國小資優班陳宥妤、吳嘉明兩位老師,帶領同學走讀社區,發現這塊瑰寶。 南郭國小老師 陳宥妤:「常來就會對這地方有興趣,慢慢的也有感情,他們就覺得說,那房子就是不用好可惜喔,蘊藏豐富歷史故事的官舍,從那時起,深深吸引這群師生。」 南郭國小老師 陳宥妤:「如果有學校單位來認養,來做為一個文化教育、在地教育,對於建構這個地方的地方學,它是一個非常滿棒的事情。」 校方於是爭取認養其中兩棟建物,師生、家長、志工,著手進行空間改造,過程中,師生們發現圍牆上,有二次大戰空襲時留下的機槍彈孔。在整理拉門時,又發現用來當窗格紙的明治年間公文。一次又一次驚喜,激發更多探索歷史的動力。 經過改造,南郭郡守官舍,從歷史氛圍中,營造出社區記憶與美感體驗,廢棄老屋重獲新生。 南郭國小老師 陳宥妤:「把它變成是一個展場,所以大家現在可以看每一個房間其實,它就是一個展場,它有一個展覽主題。」 在地青年行動團隊,認同南郭國小師生理念,加入合作行列,把學生創作從官舍老屋,延伸到巷弄街區。作品靈感來源,全都取材自老屋周遭一草一木。 南郭國小學生 李研寧:「枯葉這樣面對面的感覺,是人和人之間在跳舞的感覺。」 南郭國小學生 羅課鴻:「這個是穗花棋盤腳的果實,我覺得它很像雲,這幾根樹枝,是滋潤大地的雨水,鏡頭下的圍牆、地板,也都變得不一樣。」 南郭國小學生 王子菱:「古老的有價值的老圍牆,我把它們當做主題,希望大家看完我的作品後,也能感受到老房子歲月的美。」 南郭國小學生 羅課鴻:「這些照片排列起來,像光譜一樣 很有次序性,希望大家看到我的作品,可以感受到時代與歷史的足跡。」 大山行團隊成員 廖翊婷:「真的是充滿了各種想像力,然後也發現說,他們的觀察力,有時候真的是比我們還細微,日常生活的一些東西元素,我們不會注意到,但是他們都可以去一一挖掘出來。」 除了展覽,這裡也舉辦各項課程,社區兒童班志工帶領孩子們參與,透過攝影與創作,收穫豐富。 慈濟志工 周佩玉:「這樣子的城市閱讀,比我們在書面上看的來得更真實,因為他真的走進去,摸到了 看到了。」 實際投入行動學習,歷史躍出了書本,變得立體。南郭郡守官舍被賦予了新的生命。未來這裡還有更多故事,還要創造更多可能。 採訪撰稿:張桂端 攝影剪輯:楊俊亭 張永同

幸福食間 弱勢家庭當自強

「讓弱勢兒童學會養活自己,才能終結貧窮世襲!」由單親媽媽陳文靜所創立的屏東幸福食間,就秉持著不募款、不領補助的原則,不把社會的付出與協助當成理所當然,教導偏鄉孩子甚至是家長自力更生,創立友善蔬果品牌『幸福食間』,靠自己的雙手翻轉人生,也因這樣的理念,入選慈濟基金會第一屆青年公益實踐獎。 走進溫室下田工作,是屏東慈惠善導書院及幸福食間創辦人陳文靜每天的例行工作,因帶領社區弱勢居民自給自足,是她一貫理念。 幸福食間創辦人陳文靜:「種一些菜可以自己吃,有些也可以分給那個,老人關懷據點的老人家,我們的孩子也可以帶回去,最主要還是要,讓孩子手心向下。」 種植無毒蔬果,從播種、收成到包裝,甚至場區整理工作,全由12名員工及員工的孩子一手包辦 幸福食間創辦人陳文靜:「我們同事當中,有一半是家長,我覺得要解決一個家庭問題,經濟問題一定要先改善,家長裡面也有小農,我怎麼去幫助這些小農,開始想說其實我也可以用這樣方式,讓書院自己有一點收入。」 正在除草的陳佳文,務農家庭長大,前年才因噴灑農藥大病一場,所幸來到這裡,讓他家庭、事業都能兼顧 幸福食間成員 陳佳文:「高樹地區工作不好找,可能要到屏東市區,或高雄這樣子,這個書院原來,它農務工作都是採無毒農法,讓我工作得比較自在啦。」 來園區工作,孩子也能直接帶到身邊就近照顧,是負責人陳文靜身為單親媽媽以彼此疼惜**的**的體貼作法 幸福食間成員 鄭湘潔:「就是小孩子你不用擔心說,可能家裡沒人顧,或者說現在外面的保母,你會不安心,你可以邊上班,一邊又看著他們,外家這邊有安排,很多小活動或是小課程,也都是小朋友,可以一起參與的這樣子。」 園區工作已滿三年的武惠莉,因離婚及到外地打零工因素,她被迫跟5個孩子分離,是幸福食間如同大家庭的影響,重建她的親子關係 幸福食間成員 武惠莉:「一度時間,我跟小孩子的感情不是很好,會有一點氣我說,媽媽都陪伴他們身邊這樣子,後來帶他們來這邊,陪在我身邊工作的時候,看到我的辛苦,就比較懂事,就不像以前這樣。」 幸福食間創辦人 陳文靜:「這裡有5至6成的弱勢孩子,民國99年9月9號,我就辦兒童課輔這一塊,我就開始幫他們,規畫很多課程,然後讓他們學習農事,讓他們學習家庭的技能,他們要會煮飯、會煮菜。」 當起學童課業小老師,長相清秀的潘欣瑗,打從國小三年級就來參加課輔,現今高中生的她,總利用課餘時間回園區幫忙 幸福食間小志工 潘欣瑗:「可以跟這些小朋友玩,然後可以教他們功課,然後來這邊很開心,可以做想要做的事情,像是烘焙。」 幸福食間創辦人 陳文靜:「這些孩子對這片土地,是最有希望的孩子,不管他們來自來哪裡,我不敢說我會解決很多,但至少在這地區,我能先把它解決掉。」 一路走來幸福食間堅持不募款,而創辦人陳文靜總以媽媽心,耐心培養偏鄉學童甚至家長靠自己雙手自力更生的能力,以共享、共生、共存的方式,終結弱勢、走出嶄新的人生。 文字撰稿:許文玲 攝影剪輯:謝啟泉

挹注早療資源 守護偏鄉遲緩兒

根據統計,台灣六歲以下的孩子,有將近22萬人,因為發展遲緩或身心障礙,需要接受早期療育。其中新竹縣的兒童出生率最高,但早療資源卻相對匱乏,加上父母忙於工作,多是隔代教養或類單親家庭,無法及時發現問題。台灣兒童療育協會,2017年成立,由職能治療師領軍,利用空班時間到偏鄉山區服務,舉辦各種團康活動,在遊戲中觀察可能個案,希望透過進一步輔導,降低孩童後天發展遲緩的機率。 熟悉的兒歌,配上超大道具,讓原本害羞的孩子一下子就玩開了。表面上看來是小朋友的遊戲,其實這是一堂親職教育課程。 跟著爸媽一起動手做面具,一下塗顏色、一下要貼上不同花樣,吵吵鬧鬧,但對於這群五峰鄉山上的孩子來說,卻是難得能跟家長撒嬌鬧脾氣的時刻。 家長 朱馨儀:「因為我們下班了都是五六點,所以他甚至可能有時候不會回來,不然他就是外公跟姑婆,因為我一大早五點多,我們就要上雪霸,就是農場那邊打零工這樣。」 不只早出晚歸,有時甚至還找些家庭代工來做,經濟壓力總是驅使在孩子教養之前,讓偏鄉兒童的成長出現問題。 台灣行動兒童療育協會秘書長 陳力磑:「為什麼山上這邊發展遲緩的小孩子量這麼多,再去進一步探討,原來是因為他們親子教育這邊問題,他們資源很少,不會有太多,我要花很多心思或資源在小孩身上,因為在這之前,他們會先更想到是家裡的經濟跟生存問題。 根據研究發現,偏遠地區的孩子,有一成機率會發展遲緩,整個五峰鄉一千多名學齡前兒童,就有約150位遲緩兒,但真正接受早療的比例,卻寥寥無幾。 這天,在台上擔任老師的,是一群「台灣行動兒童療育協會」的人員,平均年齡才30歲,在這場活動中,就發現有部分孩子需要特別關注。 職能治療師 池雅珺:「可能顏色的認知,有比較沒有辦法命名這樣子,再來就是在搜尋物件的部分,比同年齡的東西還要慢。告知他們有這個訊息,那他們要去取得這個報告書,我們協會其實是可以提供療育的。」 小小的空間裡,有玩具、有故事書,協會成員努力籌資,在各鄉鎮設立親子據點,讓父母有個安心帶孩子的場所,預計未來每周派專人駐點,提供正確教養方式。但能不能扭轉家長的觀念,以及說服他們接受早療教育,將是他們最難克服的障礙之一。 採訪撰稿 周怡呈 攝影剪輯 葉宜琳

果菜產銷格外品 加工再製少浪費

因發現台灣許多蔬果因不符合銷售規格而被浪費掉,林雅文和游子昂便心生把格外品拿來製作果醬的念頭,目前他們已經跟南部8位農民合作,藉由水果的格外品製成果乾、果醬常溫保存,不僅大大延長鮮果保存期限,更減少農民因不良品而損失的問題,他們的作法也獲選慈濟第一屆青年慈善力,期盼藉由他們這分珍惜食物的單純信念,加上慈濟相關產業的輔導挹注,能大幅減少台灣水果格外品浪費問題。 Wawancara I Ketut Suarmatasih 賈迪陸維村 蘇巴克組織農民 伊‧克杜‧蘇瓦爾瑪達西:「以前政府漠不關心,不過現在政府,除了修復水渠以外,還給我們提供有機肥料。」 Wawancara I Nyoman Sutama 賈迪陸維村 蘇巴克組織負責人 伊‧優曼‧蘇達瑪:「「蘇巴克」的意思就是水的分配,這個詞的含意是反映了,團結和正義的原則,當地水分配的系統很公開,大家都明確知道,每位村民所得到的水量,我們只是延續祖先留下來的遺產,在蘇巴克組織踐行的哲學,與「三界和諧」息息相關,我們把這個哲學,實踐在賈迪陸維村,所謂的「三界和諧」就是,第一 我們相信真主,第二 我們要互相尊重,包括蘇巴克組織和村子的居民,第三 我們必須保護環境,這是我們蘇巴克組織必須保護的遺產。」 Wawancara Sutamayaman 盟嘉‧薩莉廟宇管理員 蘇達雅曼:「一開始這座廟宇,叫做「Bedugul Bumi」,意思是水稻的儲存,也是人類的主要需求,我們蘇巴克組織的農民,一起耕種稻田,從把水排到田裡到種水稻等等,我們都要同時進行耕種,不可以爭先恐後,蘇巴克組織的農民,都是一起種水稻。」 賈迪陸維村 蘇巴克組織負責人 伊‧優曼‧蘇達瑪:「最大的困難是,就算我們已經找辦法,保護水資源,但是從1985年到現在,每年的水流量越來越小,也許是因為森林覆蓋率下降了,加上人口增長。」 Wawancara I Nengah Kertayase 賈迪陸維旅遊村 管理員 伊‧訥恩雅‧克爾達雅瑟:「也許對農民帶來很大的影響,因為他們不僅是農民,還可以當導遊,對他們來說,顯然是一個積極的影響,由於這裡是一個自然的旅遊景點,我們必須好好保護它,好讓遊客能夠享受這個旅遊景點,如果我們做了太多改變,對農民會帶來不好的影響,也會減少遊客對這個地方的興趣,總結來說,我們必須做調整,如何讓遊客,來到賈迪陸維村參觀,感到舒適和安全。」 Wawancara I Nyoman Sutama 賈迪陸維村 蘇巴克組織負責人 伊‧優曼‧蘇達瑪:「我覺得,每個國家也面臨同樣的問題,就是年輕一代不想要做務農,他們都覺得務農,是骯髒且粗重的工作,我們反而沒這麼認為,如果沒有農民,誰會為我們提供糧食呢,我們請求各方的支持,來維持這個世界文化遺產,包括國際社會。」 訪產地遊說農民,幫格外品找出路。 格外農品執行長 游子昂:「我之前本來開餐廳,那時候開餐廳,就對食材比較多的認識,剛好那陣子,高麗菜崩盤事情常都會有,所以才下去研究,才發現到其實不只是,種植的問題,有可能在運銷過程中,會有浪費,有可能在各地方會有浪費。」 格外農品董事長 林雅文:「一開始我們當然,先從食物浪費的角度去關注,產地確實是透過分級,有很多的農產品,它可能因為規格或賣相的關係,它沒辦法進入市場,所以我們那時候想說,有沒有機會,我們來針對產地所謂這些格外的農產品,來做採購,三年來奔走努力,逐漸獲農民支持。」 農民 莊承翰:「我們一直也在思考說,我們生產出來的格外品,比較大顆的或比較小顆的,我有沒有什麼,不一樣的銷售方法,或有什麼,有不一樣的加工品,剛好又遇到他們,所以就是一拍即合,初期市場做調查,驚覺格外品浪費。」 格外農品執行長 游子昂:「我們跑過幾個果菜市場,比較會有浪費的,大概是葉菜類,每天大概百分之八的量,譬如說耗損或沒有賣完的,這樣的量其實是很可觀的,譬如說西螺,它一天一千噸好了,就是有80噸,這就是比較像格外,格外品的檸檬這樣子,它有分級分級出來,其實產地也會做分級,就是一些格外品的狀況。」 格外農品董事長 林雅文:「果菜市場少量多樣,來自不同的產地,我們希望能大量解決的話,比較難針對少量多樣,這件事情來解決,所以市場處的人,建議我們之後,我們還是回到產地端,去做這個事情,慈濟青年慈善力,惜食再生注助力。」 格外農品執行長 游子昂:「慈濟它有給我們很多課程,包含財務課程、行銷課程,然後還有導師,像我們導師告訴我們很多,一個不同視野告訴我們,沒有注意到的方向,未來的路他都已經看得到了,他給我們很多提點,善用產地格外品,食農教育護大地。」 格外農品執行長 游子昂:「這些東西重新再被利用,我們也可跟大家,分享什麼是格外品,這時代說要賺大錢也很難賺自己覺得心安理得,覺得很開心,可以幫助到別人的,可以對這社會更好的。」 格外農品董事長 林雅文:「你好 我們所有水果加工,我們就會使用所謂的格外品,它可能是規格以外,不符合市場需求,但只是影響賣相,但不影響品質,我們創業過程有一很大體悟是合作,台灣大部分是小農居多,就是量沒有很大,可是大家要做友善環境的事,其實更辛苦,所以其實合作是很重要概念。」 文字撰稿:許文玲 攝影剪輯:林道鳴

專業不艱澀!衛教知識青年拚翻轉

有兩位擁有公共衛生背景的女性,組成健康盟團隊,鏈結動畫專業人才,製作讓人想看也看得懂的衛教動畫,除了放在影音平台,目前在北部已經有30間牙科診所播放他們的動畫,讓患者在候診的時候就能接收到衛教資訊。 翻著牙科衛教童書,小朋友的目光卻不時被電視給吸引。 「兔子,獅子,滿可愛的。」 牙醫師 黃榆鈞:「用動畫呈現上面來說,對於孩子很容易親近,對他們來說去跟他們講一些,想要讓他們了解的知識,他們也會比較容易吸收。」 輕快的音樂,搭配Q版的動物人偶,從小朋友的塗氟到銀髮族的假牙保養,在診間播放的這一系列衛教小動畫,全都是由健康盟所製作。 SB健康盟執行長 王文利:「覺得醫學跟衛教不用講到好像很艱深,好像越聽不懂就越厲害,不對,我們衛教是要讓每個人都知道,衛教或健康的重要性,連小朋友都懂,這個才是好的一個衛教影片。」 一手創辦健康盟,王文利擁有衛教博士學位,過去在花蓮慈濟社區醫學部工作,深入社區推廣衛教。 SB健康盟執行長 王文利:「那時候就做了影片跟動畫,後來經由這樣來做的時候發覺,成效還滿好的,而且醫護人員他們也覺得說,這樣他們不用一直重複再講同樣的話,病人也可以針對他這些影片的問題,再做一些討論。」 看見衛教重要性,讓她有了創業念頭,還找來年輕新血一起加入。 SB健康盟營運長 趙軒:「我那時候沒有什麼遲疑因為,我當初會選擇在慈濟醫院的社區醫學部工作,其實就是因為我覺得我自己有點過動,就是我很喜歡在外面到處跑,我不希望我的工作是坐在辦公室的,然後我很喜歡接收一些比較新奇,刺激好玩的東西。」 2017年成軍,與專業動畫師合作,健康盟在影音平台上已經超過100部影片,一開始針對時事製作,內容包山包海,一年後,調整營運方針。 SB健康盟執行長 王文利:「認識很多企業的導師或什麼,後來就覺得應該要聚焦一科來做。」 SB健康盟營運長 趙軒:「台灣的診所現在是牙科最多,牙科大概占了六七千間,因為真的聽到太多不管是大人小孩,都怕看牙醫這件事情。」 全台2萬2千多間診所,牙科占比高達14,健康盟製作一系列,秒懂牙齒的衛教知識,在牙醫診所播放,讓患者看牙的恐懼一掃而空。 牙科患者:「比較不會那麼害怕,可能可以透過動畫的方式,比較可以了解,牙齒的一些訊息,因為平常不會去搜尋,我的牙齒怎麼了這樣子。」 牙醫師 張軍堯:「醫療都是一個比較專業的東西,所以一般民眾他不會有想像說,我的牙齒會變成什麼樣子,看到他們的影像是有一個圖像化,可以直接讓患者知道說,未來我的牙齒可能醫師要在我這個,牙齒上面做什麼樣的處置,在真正看診的時候比較,知道自己要問醫師什麼東西。」 從民眾角度出發,貼近人心的衛教內容,拉近醫病關係,也讓醫療產業有更多不同的可能 採訪撰稿 黃靜婷 攝影剪輯 梁家銘

將人生Rock到底 來聽搖滾爺奶說故事

由慈濟基金會舉辦的第一屆青年公益實踐計畫,今天來看的這一位年輕人他叫林宗憲,綽號是巧克力,過去十多年他長期投入兒童故事屋的領域,喜歡聽故事,也愛說故事的他,2017年成立搖滾爺奶社會企業,鼓勵銀髮族的長輩們加入說故事的行列,以志工性質到幼兒園或者是到咖啡廳開放給有興趣的朋友,一起來聽爺爺奶奶說故事,不但讓長輩們老有所用,也讓生活更精彩。 去年,林宗憲成立搖滾爺奶社會企業,廣邀銀髮族的長輩們, 不只走出家門融入社會,還能再創價值,說故事志工就是一個方式。 搖滾爺奶社會企業創辦人 林宗憲:「這些老人家還願意出門然後說故事給我們聽 他們覺得這就是最棒的表演。」 說故事,聽起來好像不難,但實際模擬上了舞台, 面對台下陌生的觀眾,就開始NG頻頻。 搖滾爺奶社會企業Mone奶奶:「忘詞或是記錯詞,都很正常,畢竟剛開始投入一個全新領域,一切從頭開始,得一再練習與揣摩。」 全場一片歡笑聲,說好的應對進退方法,爺爺又忘了。 搖滾爺奶社會企業 Michael爺爺:「就是退而不休,能夠逐夢踏實,這是我最好的未來理想。」 搖滾爺奶社會企業 太后奶奶:「精神上有個安慰我這樣付出對我來說,身體很健康有影響。」 退而不休,是搖滾爺奶社會企業成立的精神,別說故事說得好不好, 光是在排練、上課的過程已經是笑聲不斷,彼此打成一片, 生活開始不太一樣,但不論培訓過程,出了多少糗,還是有實際上場的一天。 這個午後,搖滾爺奶在咖啡廳,準備舉辦說故事分享會。 八十二歲的曾心蓮,綽號是太后奶奶,今天要說的這本故事書, 早已經演練無數次。 太后奶奶是說故事志工群裡,年紀最長的一位,雖然有點老花眼, 但專注說起故事來,卻絲毫不生澀。 搖滾爺奶社會企業 太后奶奶:「給我學習,學了很多東西,原來講故事是這樣 因為我從來沒有講過,現在想想原來講故事是這樣。」 除了太后奶奶,今天還有三位長輩登場, 其中這位冠軍爺爺談的是死亡的課題。 搖滾爺奶社會企業 冠軍爺爺:「他想像他以前的媽媽跟他相處時光的時候,媽媽是非常有活力的,所以看著躺在床上的媽媽,雲上的阿里心裡頭雖然是害怕 但是內心有股勇氣。」 談生與死,特別沉重,故事說著說著,也勾起聽故事的朋友, 心裡頭最脆弱的一面,還有人已經止不住淚水。 聽眾 石小姐:「我沒想到我今天會這麼感性想說應該是很搖滾的,但我覺得今天就像小時候,婆婆在說故事,真的很感動。」 這就是故事的魔力,可以帶你到不同的時空去想像去做夢, 而說故事的爺爺奶奶們,也從每一段故事章節,一再自我學習, 或是分享走過大半輩子的人生觀,反而賦予故事新的生命力, 當然,最重要的是,他們的笑容是從心出發,日子愈來愈快樂。 陳彥珊 採訪撰稿 謝啟泉 攝影剪輯

來自遠山的呼喚 用教育改變貧童命運

遠山呼喚,是一個由兩位台大經濟系畢業的年輕人組成的非營利組織。2015年,尼泊爾發生大地震時,他們還只是大學生,但他們用「每個月省下一杯飲料錢」的口號籌到資金,帶著近30位志工,在震後三個月前進災區,並且展開五年服務計畫。在當地發放獎學金,建立電腦教室、圖書館等資源,也開辦親子講座及安排英文課,更帶著當地的老師、青年一起執行這些計畫,希望某一天,即使他們離開了,教育依然能持續轉動。 2015年尼泊爾發生大地震,兩位台大學生成立「遠山呼喚」團隊,在震後三個月,前進尼泊爾,想付出關懷。 遠山呼喚創辦人 蔡宛庭:「看到居民在震後住在鐵皮屋裡面,或是住在帳棚裡面的時候,其實內心很難過,不是一個我們大學生的能力可以完全幫助到的狀況,所以其實內心很掙扎。」 強震過後,小女孩Susmita只能棲身在帆布下,但地震沒有帶走她的笑容,讓這群學生更加確定要留下來。 遠山呼喚創辦人 林子鈞:「地震之後當地的家庭經濟變得不好,那家長沒有辦法,第一個犧牲的就是小孩的教育,當地有42%的人都沒有辦法上學,也就是說,一間教室裡面,有快一半的位置是空的。」 從發放獎學金開始,卻又面對了一場震撼教育。 遠山呼喚創辦人 蔡宛庭:「多數的家長都會覺得,我就是來領個錢,甚至還有家長說,反正小孩去上學是老師的事情,跟我無關。」 遠山呼喚創辦人 林子鈞:「在當地的校長室裡面就發現,地震之後有很多很多書堆在那邊,其實都是國際知名組織Room to Read他們捐的,很多書都很新,那校長就說,把書放在這裡是因為怕小孩把它弄壞。 這裡缺乏教育資源,他們展開教育種植計畫。除了提供獎學金,也建置圖書館、電腦教室,並和當地老師討論如何教學。 遠山呼喚創辦人 蔡宛庭:「討論說怎麼樣教,可以讓學生更可以引人入勝地在課堂裡面學習,所以累計起來,它就會是老師跟校長都能帶著走的、在當地不斷地影響當地人的能力。」 家長、孩子席地而坐,團隊在校園開辦親子講座,邀請曾因為教育而成功改變的人來分享,翻轉家長觀念。另外,每天課後也幫孩子安排英文課,把職涯規畫等議題加進課程。 兩位24歲的年輕人,台尼兩地飛,從學生志工轉為非營利組織,更在當地召集青年,因為他們的目標是「離開」。 遠山呼喚創辦人 林子鈞:「我們在2018年還成功地在當地成立了一個被尼泊爾政府認證的NGO,我們不是跟他們說,由我們來幫助你,我們是跟他們說,有一天你可以自己做到。」 三年來,當地升學率提高到98%,輟學率也降到2%,未來還要持續前往尼泊爾下一個地區,用教育翻轉生活。 採訪撰稿 林亦庭 攝影剪輯 葉宜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