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愛電視
~
新聞
節目
最新消息
由護專起步,現在開枝散葉,從幼兒園到大學,打造完整的全人教育。不只是制度上的完全,更是培育人才的全面,尤其慈誠爸爸和懿德媽媽,更是全世界獨一無二。

教育志業30年細說從頭 原民專班讓孩子安心

慈濟教育,從護專起步開辦至今屆滿30年,回顧歷史,1989年,台灣大專院校總數早就突破一百所,但慈濟為什麼要花這麼大的力量,投入教育工作?答案是愛、是一念悲心。因為要照顧東部原住民學子,學得一技之長,進而改善家境。也因為這分愛,慈濟教育特別在醫療上,已經成為培育醫療相關技術人才,重要的搖籃。 兩位原住民女孩,揮別不愉快童年,一位考上聖母護校、短頭髮的小農錄取慈濟科技大學,正式脫離安置機構。 花蓮善牧中心執行長 朱玉貴:「安置少女走上護理這條路,想要成為護理師,未來能為花東醫療注入新血。」 花蓮縣幅員廣闊,醫療資源普遍集中在北區,加上和台灣西部相比,交通建設並不發達,因此「花蓮好遠」一直是各醫院招募醫事人員時,常遭到婉拒的理由。 早年,外籍宣教士在花蓮成立門諾醫院,花蓮鄉親稱呼這間醫院為「美國仔病院」,並且1959年,在花蓮成立第一所護校,專門招收原住民少女,教授護理技能。 門諾醫院護理部主任 林雅蘋:「然而,教育部規定,高中職必須編制教官駐校、學生必修軍訓課,跟門諾會崇尚和平、反對戰爭的理念衝突,於是門諾護校在1976年停辦。」 門諾醫院護理部主任 林雅蘋:「1986年,花蓮慈濟醫院啟業,需要大量醫護,更凸顯花東地區護理人力不足的隱憂,於是隔年推動慈濟護理專科學校立案、和建設工作。」 慈濟科技大學校長 羅文瑞 :「為什麼要輔導花東原住民少女就學、就業,因為那個年代,山地鄉瀰漫著嚴重的人口販賣問題。」 花蓮善牧中心執行長 朱玉貴:「不忍少女被推入火坑,慈濟累積十多年慈善經驗,開辦慈濟護專,可能失學的孩子得以銜接教育。」 1989年9月17號,慈濟護專開學,也就是慈濟科技大學前身,結束花東地區長達13年護理教育的空窗期。 大愛新聞記者 林國新:「當時,慈濟護專是全國唯一由私人創辦,提供公費就讀的護理專科學校,並且單獨招收原住民公費生,真正照顧原住民子弟。」 門諾醫院護理部主任 林雅蘋:「當年,宣教士的愛,持續盪起漣漪,由台灣人接手,回饋花蓮這片土地。」 林國新 林文森 採訪報導

人才堡壘 深耕教育回饋在地

很多慈濟學校畢業的孩子,樂於承擔,更懂得回饋社會,這一路走來,他們用專業 照顧鄉親,也對慈濟所提供的教育資源,充滿感恩。 究竟是哪一號人物,讓頑皮的孩子,一下鴉雀無聲乖乖坐好、一會兒又哭天喊地。 萬榮鄉巡迴醫療駐點服務,衛生室裡病患陸續掛號。微笑為村民量血壓,是公衛護理師薛豫蓮、而一頭長髮,仔細聆聽病患需求的,是醫師蔡佳穎,爽朗大媽、和美女醫師一起守護偏鄉健康。 小規模醫療場域,醫師還得兼藥師。至於公衛護理師,堪稱「糾察隊長」,個性有點雞婆、有點急,誰沒回診、誰沒打疫苗、誰忘了領藥,都在掌握中。有時還得「盯哨」上門提醒。 本身不是原住民,卻獲得原民朋友信任,以及滿滿的友情,這是薛豫蓮長年待在部落的原因。 萬榮鄉公衛護理師 薛豫蓮:「我喜歡這樣子的生活,就是跟他們一起相處,人與人的互動,聊天,講話,做事這樣,我覺得很好玩又很自在,可是我同學都說我最沒有出息,真的,因為畢業那麼久了,我們同學都說你為什麼都不往上面去,(當官是不是),當官或者是到衛生局上班,可是我不喜歡那種生活,我就喜歡部落的生活。」 年過五十,名利早就雲淡風輕,護校畢業後,薛豫蓮陸續在慈濟、和花蓮醫院當護士,1989年慈濟護專成立,先後利用夜間進修讀二專、和二技。 萬榮鄉公衛護理師 薛豫蓮:「我這兩次(在職進修)都選擇慈濟,我覺得我沒有後悔,而且我覺得還滿驕傲的,真的,因為我很想跟學護理的,護理的學妹說,假如今天你真正想學東西的話,在花蓮這個地方,在花蓮沒有什麼學校,那你可以選擇慈濟,慈濟真的可以學東西,可是它不能混,其實我不會後悔讀慈濟,我後悔的是什麼你知道嗎,我是後悔我沒有讓我的孩子讀慈濟,你知道嗎,因為我覺得,那個品格教育,從小開始,是非常重要的。」 學校扎實訓練,讓她在護理領域更精進,回顧求學期間,有踏實、也有溫馨,尤其那堂課令她永生難忘。 萬榮鄉公衛護理師 薛豫蓮:「很特別的課,因為你在別的學校,絕對不會聽到這種課程,你知道嗎,而且人文課都是懿德爸媽,他們來上課,上課然後就是,可能會講一些,他們在做的事,或者是救災,還有那些發生的事,然後就給我們看影片,分享什麼的,重點就是人文課完畢一定要寫心得報告,你知道嗎,所以人文課,你根本就不可能摸魚你知道嗎。」 上過類似課程的,還有蔡佳穎醫師,慈濟大學醫學系就讀期間,參加見晴醫療服務隊,走入萬榮鄉見晴社區,也走進孩子的心。在北部接受住院醫師訓練後,決定回到萬榮鄉服務。 萬榮鄉衛生所主任 蔡佳穎:「公衛,然後長照,跟一些社區的活動等等的,那些都是你以前很難遇到的,所以是來到這裡一年之中,就是慢慢學習這樣子。」 虛心學習,蔡佳穎說自己不是最優秀,但因為靠近偏鄉、更要能貼近偏鄉,而這也是慈濟教育的理念之一。 美侖山是花蓮市的制高點從這裡可以用不同角度來看花蓮市,其實花蓮算是一個慢城,高樓大廈並不多,但從這裡往後面看,慈濟園區已經變成花蓮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 大山、大海孕育的土地上,目前擁有西醫和護理人員4236位,醫事人員比例排名全國第3,翻轉醫療資源落後的宿命,慈濟教育就像堡壘般培育人才,30年來,不少良醫良護都來自慈濟。 文字撰稿:林國新 攝影剪輯:林文森

慈濟教育30年 人文學風著稱

1989年慈濟護專成立之後,經過了10年,2000年7月,完成了幼稚園、小學、中學、大學,還有研究所「完全化教育」。慈濟教育走過30年,擁有不少教育特色,像是以「慈悲喜捨」當作校訓,還有慈濟人文課程,更首創慈誠懿德爸媽陪伴孩子,這些獨特之處,成為慈濟學風,今天的報導,透過慈大學生的視角帶您一起來感受。 白色基調建築,遍植綠樹和草坪,不遠處還有青山白雲陪伴,這裡是我的學校。 慈大傳播系學生 吳品萱:「大家好,我是慈濟大學傳播學系的品品,讓我帶大家一起去認識慈濟教育let's go。」 慈大傳播系學生 吳品萱:「別人的校訓是禮義廉恥,而我們慈濟大學的校訓則是,慈悲喜捨,過去是慈濟醫學院,而我們現在是一所多元文化的大學。」 大家或許很好奇,身為大學生為什麼還要穿制服呢?其實這是創辦人,證嚴上人的悲心,因為從外在平等開始,照顧每一個來到學校念書的孩子。這也變成慈濟教育的整齊形象。 慈大傳播系學生 吳品萱:「慈濟大學有一門有特色的人文通識課程,那就是茶道課。」 人文教育,是慈濟第一所學校慈濟護專成立,就有的課程,有茶道、花道,今天我上的這堂課,是都充滿禪風的茶道。 茶道老師 李六秀:「當時要開這個課程的時候,我們把它歸在慈濟人文的課程,來上課的同學,是真的非常有福報的一群孩子,除了專業的學養之外,我們還有生活禮儀的教養,還有人格品格的修養,我們稱它是三養開泰。」 泡茶、奉茶、品茶,都有學問,教室裡,有茶香,還有濃濃的人文香,而茶道老師身上,散發禮儀之美,是我們學生的好典範。 慈大傳播系學生 吳品萱:「今天是慈濟大學與慈濟科技大學的新生訓練,更特別的活動,則是慈誠懿德爸媽與學生的相見歡,想起大一剛進來的我 從外地到花蓮念書,但有了慈誠懿德爸媽的陪伴,讓我在學習這段路的過程中,感受到深厚的溫暖與關懷。」 從慈濟大學、科技大學到中小學,我們的生活禮儀照顧,都有慈誠懿德爸媽的陪伴,讓校園充滿溫暖。起初我也很好奇,為什麼一群不認識的長輩,要來關懷我呢? 懿德媽媽 林勝勝:「當時要徵選慈誠懿德,上人很用心,早期都(由)上人親自欽點的,就是懿德就是美德,那記得有(懿德)媽媽就問上人說,上人我不曉得(怎麼辦),很緊張第一次要做懿德媽媽,我們要怎麼樣,上人說先好好輔導你自己,讓孩子體會到替上人愛上人所愛的,希望變成孩子生命的貴人,跟他互動,博感情有了之後,我們跟他的關係就會變好。」 台上、台下熱絡相呼應,熱鬧場景是每年新生訓練的重頭戲,也為我們日後情誼,揭開序幕。慈誠懿德爸媽,是我在花蓮的第二個父母,通常10個孩子成為一個家族,每個月固定聚會,學校活動或課程教育,他們也會適時協助。 在夜市宣導環保,我們學校教育,不只注重成績表現,也重視品格,有很多社團同學,會自發性舉辦活動,傳遞愛物惜福的精神。學會了珍惜,也要懂得付出。寒暑假,我們組成營隊下鄉服務。 我們慈濟校風,從護專開始奠下基礎,有禮、有德、更有愛,目前我就讀大四了,明年即將踏入社會,我深信經過慈濟教育的洗禮,會讓我綻放自信、以及亮麗色彩。 旁白:高宜鈴 文字撰稿:林國新 攝影剪輯:林文森

「業師」制度 陪伴學子探索職涯

30年前,慈濟在花蓮開辦學校,30年來,各級學校用心聘用專業師資,就連各行各業的慈濟志工,也是學生們的最好業師;另外,遍布全球各地的慈濟分會,也努力協助擴展國際生,目前,慈濟教育志業,就像小型聯合國,擁有多國學生,這群學子在慈濟教育的薰陶下,漸漸打開了自己的國際視野。 異地響起熟悉的家鄉民謠,印尼學生立刻找到親切感。 慈濟科技大學第一次招收印尼專班,師長和慈誠懿德爸媽,熱烈歡迎他們到來。為了迎接這群外籍生,開學前,校方安排學生到印尼,搭起國際橋梁。 慈科大學生 陳潔蓓:「現在因為印尼新生交流營,所以我現在人在印尼,這是一場國際化的交流活動,因此在慈科大讀書,讓我有國際觀,開拓國際視野。」 未來,台灣和印尼學生,會迸出什麼火花,值得期待。而印尼專班學生,接下來將專研台灣的農業、和行銷經驗。 慈科大印尼專班學生 陳高力:「因為在印度尼西亞,大多數是農民,如果我在這裡學習,我可以告訴他們,這裡有 最好的辦法在賣(行銷)的。」 搭上南向順風車,慈科大除了招收印尼專班,目前還招生新住民公費生。至於,慈濟大學方面,國際生人數同樣逐年攀升,約占學生總數一成。 慈大國際處主任 蕭心怡:「第一就是,我們是積極參與世界各地的,教育展,然後招收當地主流社會的學生,第二是我們開始,跟當地的(慈濟)分會,合作人才培育計畫,希望替當地的分會,培養這個具有行政能力,跟慈濟人文素養的人才。」 社團博覽會現場,慈大兒家系新生趙同學,探詢自己有興趣的社團,家鄉在馬來西亞,選擇到台灣念書,經過了審慎評估。 慈大兒家系學生 趙芷芳:「是因為姊姊在這裡,姊姊先過來(台灣),像我們班上有4個外籍生,我也是其中之一。」 慈大兒家系學生 趙芷珊:「2012年的時候就是,參加慈少營,然後就跟著一起回來台灣,然後那時候慈濟有說明會 剛好我自己想要讀的科系,這裡有,我就想說,想要出去外面,畢竟小學到,幼兒園開始到中學,都是在馬來西亞,想說就是看能不能出去,出國闖一闖。」 目前和姊姊同校又同系,姊姊參加多場系上兒童劇演出,累積相當多實戰經驗,將來畢業後,姊妹倆都想在馬來西亞當幼教老師,落實台灣所學。 慈大兒家系學生 趙芷珊:「實習的時候就覺得,上課的,就是上課裡面,教到的跟我們實習所運用到的,就很符合 就覺得來讀是對的,至少就是可以把自己在這裡讀的東西 帶到回馬來西亞去。」 慈濟教育立足台灣東部,卻胸懷世界,即使不到15歲的國中生,也有機會出國交流,開拓國際視野。 有沒有認識很多好朋友,有、在這邊學校的同學,都是我的朋友。」 慈大附中國中部陳同學,正在美國當交換學生,時間為期一年。幾乎每天,克服時差和媽媽視訊報平安、話家常,更有母女間的悄悄話。 慈中家長 陳怡君:「國一開始國二開始,學校就有一些交換學生的,學長學姊做心得分享,那我女兒本來很害羞內向 我自己也完全意料不到,她會自己主動爭取想要(出國當交換生),我想可能是這前幾年的經驗分享,讓她心裡頭有很大的憧憬,我們從小都沒有特意栽培她,她也不是雙語班 可是她會有這種勇氣,真是令我刮目相看。」 教育向海外伸出觸角,安排學生到海外交流、或是外籍生到台灣學習,慈濟教育環境,讓學習更多元、也更有國際觀。 文字撰稿:林國新 攝影剪輯:林文森

愛之傳承 學有所成 返母校執教

慈濟教育30,有不少曾經就讀慈大附中的學生,學成考取正式教師資格,回到母校任教,像今年八月正式到國小部教美術的蔡菻秝,12年前就是就讀慈大附中的國中及高中,喜歡藝術的她,學生時期就嶄露才華,在老師眼中是貼心又活潑的學生,如今換一個身分回到學校,想把藝術帶給她的影響,也交給孩子們。 引導學生用色紙 變出一朵朵漂亮的花,慈大附中國小部美術老師蔡菻秝,不慌不亂沉穩的教學,其實她今年八月才剛成為正式老師。 慈大附中國小部美術老師 蔡菻秝:「想要回來慈中教書,其實是為了要回到母校報恩,所以我很想要我的第一份老師的工作是在慈中。」 時間快轉回12年前,大方在台上演出話劇,所使用的道具正是蔡菻秝用回收物製作而成,國中、高中都就讀慈大附中,當時就大大展現她的藝術天分與樂觀。 慈大附中高中部導師 張保安:「她是一個很體貼的學生,那我覺得最特別的是,她是一個很樂觀的孩子,印象深刻是我覺得在教室裡面或是在辦公室裡面,都可以先聽到她的聲音再看到人。」 從高雄師範大學美術系畢業後,就到慈大附中實習並考取正式教師資格,再熟悉不過的環境,和從前的老師成為同事關係,相互切磋指教,亦師亦友。 慈大附中高中部導師 張保安:「我覺得當老師有一個特質是很重要的,如果老師進來是一個很樂觀的很開朗的,然後對學生她是有所期待的,其實可以讓整個教學環境或是教室的整個班級經營,都可以活絡起來。」 她和學生的年紀相近,面對特別調皮的孩子,像大姊姊但又有老師的威嚴,巧妙拿捏師生關係。 慈大附中國小部美術老師 蔡菻秝:「他們的活潑是天真的,然後是天性使然,所以如果你惡意要去打壓他的活潑,我覺得是不對的,我會用比較多的引導方式,讓他引出他對這件事情的興趣,而不是一直責罵他們要安靜要做什麼。」 從事最愛的美術教學,蔡菻秝希望她在藝術裡面學會的事情,也能分享給孩子。 慈大附中國小部美術老師 蔡菻秝:「我最大的希望,是讓那些原本不願意去畫畫的小孩願意去動筆這件事情,不要讓他們覺得說,畫出來的東西一定要是好的或是不好的,美的跟醜的這個定義,我希望可以去破除,最大的幫助應該是對生活的感受,也願意去做更多的嘗試。」 從小接收慈中老師對學生的關愛,努力充實自己再回到母校延續這分精神,她也期待用自己的專業與樂觀,影響孩子成為自信又勇敢的人。 謝昀珊 劉泓志 花蓮報導

立志當老師!昔日助學生奉獻杏壇

在慈大附中任教的林瑋儒,來自板橋,從高中開始,就領新芽獎學金,一路讀到師大,現在當起老師,回饋社會。 教起數學透露出林瑋儒的自信心,這位年輕教師在慈大附中服務,從小在板橋長大,看起來很陽光,其實,背後也有說不出的辛苦,他的母親曾罹患憂鬱症及恐慌症,好幾度,走不出家門。 林瑋儒:「媽媽在真的發病,大概是國一國二的時候,那時候其實就開始很頻繁地,往醫院這樣兩邊跑。」 林瑋儒的母親 蘇莊子:「最高紀錄是一天坐三次的救護車,也住過院,可是回家以後休養,就變成說不太敢走出去,雖然家庭相對辛苦,卻也啟發林瑋儒立志當老師的心願,因為在自己的成長階段裡,學校老師都是,全力陪伴度過難關。」 林瑋儒:「突然接到電話說,媽媽被送到醫院去,老師也是二話不說送我到醫院,那時候陪了我們一整晚,這個老師這樣付出,然後以後如果有機會的話,我也想要成為這樣的老師,然後去幫助學生,後來報名新芽獎學金,遇見了慈濟志工,透過志工不斷地關懷與家訪,母親也走出了困境,現在發心投入志工行列。」 林瑋儒的母親 蘇莊子:「來慈濟,來做,來跟人群一起,在一起,才會把你的病弄好,結果後來,師姊這樣子一路陪伴,我就走出來了,就是感覺就是心裡的恐懼,消失了。」 因為這筆獎助學金,在求學路上,不需擔憂學費,也順利一路從板橋高中,考上台灣師範大學,最後完成當老師的願望。 林瑋儒:「非常感謝他們當初,有走進我們家庭,因為如果沒有走的話,可能現在也不知道,會變成什麼樣子,在我的求學生涯,對我幫助這麼大,所以我想說有機會的話,有順利考上,一定要來這邊服務一下。」 沒想到,如願以償,來到了慈大附中教書,林瑋儒坦言對教師生涯的期許,要能夠做到亦師亦友,就像當年眾人給予林瑋儒的關懷,他也要把這分愛帶給學生,陪伴成長。 楊艾庭 採訪撰稿 江文龍 翁國嘉 攝影剪輯

我要當老師! 31歲踏入杏壇育英才

2019師鐸獎,花蓮地區有兩個人獲獎,一位是慈濟科技大學的羅淑芬,另一位則是宜昌國中的陳玉明校長。這位校長從國中就下定決心要當老師,不過他的路走得並不順遂,兩度大考都沒考上師範體系的學校,畢業後曾經在報社當過七天的記者,還曾經當過社工,在第一線守護弱勢的兒少,不過這些社會經驗,當他最後如願成為老師之後,成為了輔導與教導學生的養分,現在是宜昌國中校長,他為學生的付出,讓他受到獲獎肯定。

杏壇40年如一日 成立阿美實小守護原民童

花蓮豐濱國小校長 林碧霞,投身教育界44年,她說第一年教書就被分配到偏遠的月眉國小,交通非常不便利,那時候就種下想為偏鄉教育付出的心,其實早已可以退休的她,為了要實現原住民文化教育的理想,兩年前自願前往豐濱國小,推動全台第一間阿美族實驗學校,親自設計課綱融入當地文化特色,要培育孩子成為真正的阿美族人,長年熱血奉獻投身教育,更讓她榮獲今年花蓮縣40年資深優良教師的殊榮。 走進大自然裡取材,豐濱國小的小朋友,準備用漂流木和阿美族情人袋的毛線球進行創作以及搭建耶誕樹,這是他們學校特有的阿美族文化課程。 推動阿美族實驗學校的,正是豐濱國小現任校長林碧霞,學生學習二三四月登聖山,五六月豐年祭,九十月講始祖傳說,十一、十二、一月則是做五節芒掃把、醃製年節食品之類的,剛好搭配過年使用。 花蓮豐濱國小校長 林碧霞:「四大課程千年神話,百藝貓公,Cilangasan聖山課程,Ilisin豐年祭課程,四大主題按月教學,就跟這邊的人的生活序,有緊密地合在一起,用這樣的方式來培養一個小朋友,成為真正的阿美族人。」 除了母語教學,千年神話在小朋友的畫筆下 活了過來,讓孩子認識自己的根,這樣的理念也凝聚起老師的共識。 豐濱國小老師 吳景雲:「孩子從他自己的生命經驗,他的生活周遭裡面去開展,去發展他的知識,所以知識可能就不再是在教科書裡面,或者是一些理論的東西,而是能夠學習到自己的文化,那當然當你有自己的文化基底的時候,我覺得那個是,可以給一個族群認同很大的信心。」 結合祖先智慧與大自然時序,林碧霞親自設計課綱,那密密麻麻的手稿含著一股衝勁與決心。 豐濱國小校長 林碧霞:「當時有55專案退休,我也覺得我也可以退啊,因為當時實驗三法通過,又燃起那種鬥志你知道嗎,那個教育人的那個鬥志又被燃起來了,在台灣的原住民人數,最多的是阿美族,也就是我這個族群,人數最多卻沒有一所原住民學校,那換我來做好了。」 每天早上六點,伴著剛升起的太陽,開一個多小時車程到學校,六十多歲的她卻不覺得辛苦,投身教育超過40年,堅信培養文化素養,能給孩子更大的信心與競爭力,鋪一條屬於原住民文化教育之路。 採訪撰稿 謝昀珊 攝影剪輯 鄧明怡